“买套三室的房子,至少要一百多万乾盘配资,把这个钱存起来吃利息,绝对能在县城里好地段租下套房子来住!”
“我从结婚后,一直没买房,全是租房住,十一年换了三次房,租的地段越来越好,面积越来越大,租房住过得挺好的,我是不打算买房了——”
37岁的广福,是县城体制内的一个普通公务员,我在驻村帮扶时认识了他。头脑清醒,做事务实,很能干,懂生活,这是我对他的印象。
以下就是闲聊中,广福的讲了他对于买房的看法。为便于叙述,使用了第一人称。
我生活在鲁中地区一个小县城里,是体制内的,每天按部就班地工作,每月工资六千,妻子四千出头。
父母在乡下种地,他们微薄的积蓄是留给自己的日子,我从未想过动用。
从我考上大学之后,就没再跟家里伸手要过钱,大学四年,全是靠做家教或勤工俭学挣得生活费。
那段时间,让我意识到了家里穷的现实,也更加深刻地思考了人生,还有自己该如何现实地生活。
现在,小城房价确实降了,可一套房子仍要一百万左右,这数字对我而言,如同隔着一条寂静无声的大河。
傍晚散步经过冷清的售楼处时,妻子挽着我的手,轻轻说:“你看,幸好我们没买。”
这“幸亏”二字,像是一枚轻巧的硬币,翻过一面,便是“获得感”的亮光——我们租住的房子,一百一十多平的小三室,宽敞明亮,一年租金一万四。而一百万若存进银行,一年利息稳稳两万多。
这数学题在生活里如此清晰:利息支付房租后,尚能余下六千多块钱——这是我们理智思考之后,生活额外馈赠的一笔可自由支配的资金。
这笔资金轻轻散落于日常细处,妻子可以轻松买下那件在橱窗前徘徊良久的羊绒衫,我添置了搁置许久的一整套历史书,女儿每周的钢琴课费用,也再无需精打细算。
那天,看到女儿坐在琴凳上,阳光穿过玻璃窗照在她稚嫩而认真的小脸上,指下流淌出的音符,仿佛就是生活最真实的回响。
如今细想,若当初我们背上了那沉如山峦的房贷,这些微小而确切的幸福,怕是早已被那无声的重压挤得变形、碎裂,然后遗失了。
有时女儿也会仰起头乾盘配资,好奇地发问:“爸爸,我们家什么时候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呢?”
我便笑着指指脚下这片光洁的地板:“我们的家就在这儿呀。”
这租来的空间,却盛满了我们最真实的烟火:
它记得妻子锅铲翻飞的声响,回荡过女儿练琴的稚嫩音符,也沉淀着我深夜伏案的灯火……
家,何尝不是由这些细密温暖的丝线编织而成?那四壁围合的空间,终究只是容器而已。
单位里一年入职的同事赵东,前年刚买了房。
经常见到他眉头紧锁,对着手机上房贷还款的数字叹气。
他总说:“等还完贷款,我也……”
可“等”字之后,岁月已悄然在他额头刻下深深的纹路。
这“等”字如悬于他头顶的巨岩,压得人喘不过气来。
他不敢轻易请假,更怕工作有丝毫闪失——房子如一个巨大的锚,将他牢牢钉在原地,动弹不得。
我默默看着,心头不禁涌起疑问:这样的束缚,难道就是安家于一处所必须付出的代价?
对于未来,我和妻子曾经规划过多次:
等女儿上大学,就鼓励她去江浙一带闯荡扎根。至于我们,或可去她所在的城市就近租个房子养老,也可以揣着退休金做一对候鸟般的旅人——江南水乡听雨,西北大漠看沙,南方海滨逐浪……
哪里好就住上一段,待够了,便背上行囊奔赴下一程风景。
世界如此之大,何必困守一隅?
父亲常说老话:“兔子满洼跑,早晚回老窝。”可如今这时代,我心中却另有所见——家并非一个凝滞的点,而是随人流动的温暖轨迹。
人到哪里,光与热便带到哪里,家就在哪里生长出来。何苦如蜗牛,非要驮着那沉重外壳蹒跚而行?卸下重负,生命才能轻盈奔赴远方。
于是我们选择把省下的百万巨款,小心存入时间的银行。
这笔财富,在当下悄悄化作女儿近两百堂钢琴课、一百次全家出游的足迹。
未来,它将变成我们晚年旅途中歇脚的屋檐与车票。
当数字转化成具体的生活可能,价值观便如同经历一场无声蜕变——原来那安身立命的“壳”,未必非要沉重地长在自己背上。
也有人当面说我不思长远,甚至有人说我自私。可看着女儿在租来的客厅里自由奔跑、放声大笑,我心中安然:
我们并未亏欠生活什么,反而让生活被温柔地撑开了更辽阔的可能。
也许我终究是这个小城体制内的小人物,但我的眼界却不愿被小城所囿。
我偏要学那迁徙的候鸟,不带笨重的壳,只携着对生活的热望与勇气飞翔。当翅膀划过天空,风会告诉所有凝望的人:
人即家园,行走无疆;心之所栖,处处暖阳。
这人生实验,我们一家三口做得兴致盎然。
在经济条件一般的情况下,选择租房而不选择买房,您觉得这样靠谱吗?
#在头条记录我的2025##上头条 聊热点##MCN微头条伙伴计划#
九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