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衣带诏”事件融凯配资,可谓是大名鼎鼎,相信每个三国迷都不会陌生。今天读《三国志集解》读到这一段,突然发现原来有个小问题需要探究一下,那就是刘备杀车胄,到底是在董承死之前,还是之后?
“衣带诏”事件,说起来并不复杂,就是迁都许昌后,汉献帝不愿意受到曹操的控制。秘密与董承谋划诛杀曹操,参与的人包括刘备、种辑、王子服等。诛杀曹操还没施行,刘备去徐州拦截袁术,董承等人就被诛杀了。
虽然各处史料关于该事件的记载大体相同,但对于刘备杀车胄,到底是在董承死之前,还是之后却存在相互矛盾之处,列举如下:
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、将军吴子兰、王子服等同谋。会见使,未发。事觉,承等皆伏诛。先主据下邳。灵等还,先主乃杀徐州刺史车胄,留关羽守下邳,而身还小沛。——《三国志·先主传》
根据《三国志·先主传》的记载,刘备与董承等人同谋计划诛杀曹操,结果曹操派刘备、朱灵一起拦截想要北上的袁术。之后,董承等人密谋泄露,被曹操诛杀。刘备于是杀了徐州刺史车胄,占据徐州,关羽守下邳,自己屯兵小沛。
术欲从下邳北过,公遣刘备、朱灵要之。会术病死。程昱、郭嘉闻公遣备,言於公曰:“刘备不可纵。”公悔,追之不及。备之未东也,阴与董承等谋反融凯配资,至下邳,遂杀徐州刺史车胄,举兵屯沛。——《三国志·武帝纪》先主之袭杀徐州刺史车胄,使羽守下邳城,行太守事,而身还小沛。建安五年,曹公东征,先主奔袁绍。曹公禽羽以归,拜为偏将军,礼之甚厚。——《三国志·关羽传》《蜀志》先叙董承谋泄,诛死,备乃杀车胄。《魏志》备杀车胄后明年董承乃死。袁纪备据下邳亦在承死前。《蜀志》误也。——《资治通鉴考异》
而根据《三国志·武帝纪》及《关羽传》的记载,刘备是先袭杀了徐州刺史车胄,而且是在建安五年之前,之后建安五年正月董承等人被诛杀。所以司马光在《资治通鉴考异》中指出了矛盾之处,并且最终认定《先主传》记载有误,是刘备先杀车胄,而后董承被杀。
清代史学家侯康有不同观点,他认为:“先主本与董承等密谋诛曹操,假使其谋未泄,必不先背曹操杀车胄,恐当以《先主传》为是,而余皆误也。”意思是说,刘备本来是与董承密谋诛曹操,如果密谋没有泄露,刘备肯定不会先杀车胄背叛曹操,因此应当以《先主传》的记载为准。
《三国志集解》作者卢弼认为:“本志《袁绍传》叙备杀车胄在建安五年前,范书《袁绍传》“五年,左将军刘备杀徐州刺史车胄”,互有异同,未知孰是。然就当日情势论,自以侯说为近。”卢弼也不能判断哪种说法准确,但他认为结合当日情形,倾向于赞同侯康的观点。
抽丝剥茧寻找答案
那么真相到底如何呢?其实我们只要结合相关史料融凯配资,捋一捋公元199年曹操、刘备等人的行动轨迹,就可以抽丝剥茧的找出答案:
1、198年十二月,在曹操、刘备的围攻下,下邳城破吕布被杀;
2、199年二月曹操自徐州至昌邑,因为当时割据河内的张杨被部将杨丑杀害,眭固又杀了杨丑,准备带着军队投靠袁绍。曹操四月进军临河,派史涣、曹仁渡河进攻眭固并斩之,之后曹操渡过黄河包围射犬城,成功拿下河内郡(这其实是曹操和袁绍开始角力的表现)。
3、199年六月袁术病死,因此曹操派刘备、朱灵等去拦截袁术的时间在六月之前。
4、199年夏,袁绍挑选精兵十万,战马万匹,准备南攻许都八月曹操进军黎阳,九月还许都,十二月进军官渡;
5、200年正月董承诛死,然后曹操东征刘备。
由于曹操是直接从下邳赶往昌邑,所以曹操回到许都肯定是在四月之后,刘备是否跟随曹操前往昌邑不可知。但大概率是一起的,因为《先主传》记载“从曹公还许。表先主为左将军,礼之愈重,出则同舆,坐则同席”。
那么刘备在许都的时间也就是四月到六月之间,这中间还发生了著名的“青梅煮酒论英雄”,刘备吓得筷子都掉地上。曹操既然认为刘备是“天下英雄”,那么刘备自然非常紧张,所以既韬光养晦,又等待时机脱离曹操,袁术准备北上投靠袁绍给了刘备一个好机会。
本来曹操派朱灵和刘备一起阻击袁术,后袁术病死,袁绍准备进攻许都,朱灵返回前线,刘备瞅准机会杀了车胄,占据徐州。因为刘备认为,曹操首要敌人是袁绍,现在即使与曹操翻脸,曹操也不会来攻打自己。所以刘备杀车胄当在199年八月之后,自然是在董承伏诛之前。
读史书,有时候非常枯燥,但有时候如果抽丝剥茧的发型史料记载背后的故事,又会变得非常有乐趣,只要我们仔细推敲,就不难找出真相。
参考资料:《三国志》裴松之注、卢弼《三国志集解》
九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